Email:[email protected]
撰稿 | 顏悅(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
物理學家Dennis Gabor 因發(fā)明全息術被授予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全息術是一種可以記錄光波前(包括其幅度和相位)并重建的技術,,其主要利用光的衍射來產生虛擬三維圖像,。
先驅者們在很早就預言全息是實現完美3D 顯示的最終方法,,這是因為全息術是目前可滿足適配人類視覺系統光學要求的唯一方法。多年以來,,研究者們都在為實現這一目標不斷努力,。
近期,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光科學學院的Pierre-Alexandre Blanche教授在最新一期的 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發(fā)表一篇題為"Holography, and the future of 3D display” 的綜述文章,。
最后,介紹了全息數據硬件生成方法及其進展,。
一,、為何全息3D 顯示是一項艱巨的挑戰(zhàn)
為了直觀地描述全息3D 顯示的難度,,作者使用數據傳輸速率(比特率,,b/s)作為衡量指標。
假設實現一個45°視場,,60Hz 刷新率,,8位分辨率,50cm×50cm屏幕大小的全息彩色顯示,,在所使用光源為500nm情況下,,所需要的比特率約為3×1015b/s。
圖1 展示了全息和其他通訊技術所需的數據速率(按發(fā)展時間順序排列)對比情況,。
最新的8K 高清則需要47.8Gb/s的傳輸。(注:以上所需傳輸速率為壓縮前的數據量)而全息3D 彩色顯示比特率是8K 高清的6萬倍,,所以實現全息3D 顯示的難度顯而易見,。
圖1:通向全息之路:隨著時間推移,不同通訊系統所需比特率